在办公室的一角,扬哥正悠然地泡着一壶蛮砖茶,茶香弥漫,我忍不住凑上前去,心中暗下决心,这次一定要喝懂蛮砖。
蛮砖茶汤呈现出淡淡的黄色,扬哥解释道:“这是秋茶。”我好奇地问:“蛮砖茶有什么特点呢?”扬哥回答:“与古六山其他茶山相比,蛮砖茶比较粗犷。”
我试图去体会这种“粗犷”。舌尖上感受到的是一种涩感,它从舌面铺开,主要集中在舌面前半段,但涩度并不重,反而是一种愉悦的涩,并非难以接受。苦底很淡,香气也不张扬,举起茶杯轻轻一闻,并没有扑面而来的香气。舌根和喉咙几乎没有感觉,既不苦也不涩,没有停留感,仿佛茶汤从未经过口腔,直接从口腔蹦了下去。
我努力地描述着自己的口感体验,希望得到扬哥的认可,期待他肯定地说:“嗯,就是这样,这就是蛮砖的特点。”出乎意料的是,扬哥反问我:“你要记住蛮砖的特点有什么用呢?”
这个问题让我愣住了。难道喝茶不都是这样吗?我只是想记住每个茶区山头的特点,想象着某一天喝下一口茶汤就能脱口而出:“这是某座山的茶,树龄有多少多少年,这个茶的优点是什么,吧啦吧啦......”,赢得一片艳羡,那将是多么牛逼闪闪的画面。
我当然不能告诉扬哥我的想法,只能弱弱地说:“我是在学喝茶嘛,感受它的特点,我在用心喝茶呀。”
扬哥微微一笑,说:“蛮砖的茶是什么特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它的品质好不好,喝着舒不舒服,健不健康就可以了。”
这个道理似乎很有道理。喝茶的初衷应该是为了健康,而不是为了显摆,不能本末倒置。最牛的人应该是喝到一款茶就能明白这个茶对自己的身体好不好,适不适合自己的体质,是该多喝还是少喝。
虽然这个道理明白,但要按住好奇心和虚荣心还是很难的。我感到胸口热气上涨,忍不住打了几个嗝。我好奇地问扬哥:“我打了嗝,这是茶气吗?”
扬哥已经无力回击,只是微微一笑,说了一句:“看书去。”
我查阅了詹英佩、林世兴等人的著作,却发现书里并没有提到蛮砖茶区茶叶的口感特点。书中主要描述的是地理分布、历史沿革和前人事迹。我想,他们这样写,想必也是有其用意的吧。
2025-08-14 10:37:35
2025-07-16 08:42:36
2025-06-17 12:23:43
2025-05-19 22:3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