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板曲艺艺术家姚福山访谈
前言:
面试是在奥运会期间,怕堵车,我提前十分钟到了。主任领着姚老师进门的时候,我使劲推门,心想,你是不是走错门了?要么就是找错人了。这个看起来最多四十出头,穿着洋红色运动服,充满青春活力的男人,会是已经六十岁的姚福山老师吗?随着采访的进行,我明白了,那一定是姚老师。没事干他就自己哄自己,自己逗自己,别人骂自己或者夸自己,就当是过眼云烟——喝茶就好!
我从小就喜欢曲艺,听曲艺,看曲艺。小时候的零花钱和压岁钱几乎都花在听曲艺上了。用今天的话说,我是一个曲艺爱好者,尤其是快板!我经常去剧院和茶馆听。后来有了收音机,就一直听。听了很多段子,就熟悉了,慢慢开始模仿。我还做了一对竹板。十一岁时,在郝爱民的影响下,我走上了曲艺之路。刚开始的时候没有很正规的学徒,只是自学。后来参军,随部队到边疆,在那里受到边疆民族艺术和部队文工团民间艺术的滋养。多年来一直坚持边创作边表演,陆续在《曲艺》杂志上发表了20多部作品。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保证每年有一个作品屹立不倒。不是,前几天《曲艺》杂志的编辑打电话让我用电脑发稿子。我跟他说:我不擅长电脑,就发给你吧。送是不够的。我当面唱给你听。曲艺是一种立体艺术,仅仅从文字上无法建立全面的印象。我一说,加入语言、动作、表演,可以让作品更直观。去年我发了这个作品《我要出名》。本来是对仗快板,后来改成了快板对仗。我对这项工作很满意。里面有一句话,每次有人夸我,我就再告诉自己:大家都说你是艺术家,这不是真的,是夸张了。
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我需要接触生活和最新的意识形态。我的意识比较新,感觉和年轻人没有代沟。不,我通常穿颜色鲜艳的运动服,我也经常锻炼身体。奥运会前五年,我写了作品《健身欢歌》,这是我的亲身经历。这幅作品表明,在奥运会前夕,北京人民迎来了全民健身迎奥运的热潮。公园里的人们做早操,包括推手,踢羽毛球和打球——这些都是我亲眼看到的,亲眼经历的!用绕口令这种传统的方式来展现我的生动体验还是很有意思和趣味的,在北大演出时也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好评。但当时苦于没有电视平台的支持,这部作品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
跨外国师生,学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