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经销区同意和“总公司”批准,心形紧压茶改为长方形砖形紧压茶,配料和加工工艺不变。从此,藏茶的形状就演变成了砖形。
云南边境茶叶供应自古就有。
茶自古以来就是藏族人民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和食物一样重要。由于边疆地区不产茶叶,所以一直依赖内地供应。据史料记载,茶叶自七世纪中叶进入西藏。
据清代阮赋《普洱茶记》“普洱古为银府,故西番所用将军茶,自唐代已有”。说明云南茶叶已经销售储存了1000多年。清代的刘简也记载了《闻夜录》年云南茶叶入藏的场景。如清朝顺治十八年(1661年)三月,北胜府(今云南永胜县)外的达赖喇嘛到太极访问,派使臣邓吉美勒将当地的东西带到北胜胡氏茶马,十月辟为茶市。当年,3万吨普洱茶进入西藏。后来,茶叶市场逐渐转移到丽江。每年农历九月至次年春天,藏商的商队来到丽江,向政府购买“茶导”,然后到产茶区购买茶叶,在康藏运输和销售。年贸易量达到5万吨,成为普洱茶的主要销售市场。
就贮藏销售紧俏茶的加工业而言,以前属于思茅县的普洱,逐渐转移到了下关和佛海(今勐海)。特别是1939年,蒙藏委员会派代表与省茶叶公司(中国茶叶云南公司的前身)商定,双方等额出资,共集资30万元在下关兴建康藏茶厂(现为下关茶厂),1941年建成投产,专门制作紧实茶,销往丽江和西藏。当年云南卖的藏茶占西藏需求量的十分之一左右,甚至可以代替货币流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茶叶公司一直保证紧俏茶叶的储存和销售。茶叶公司多次派工作组到藏区考察茶叶的运销情况,并试图在各地设立专业机构,保证边茶的供应。如1953年成立“省茶叶公司丽江营业所”,保证边茶供应。
西藏卖茶的交通路线
历史上,云南卖紧俏茶进藏的路线分南北。北路从思茅出发,由南向北直达西藏;南路起于佛海(今勐海),经缅甸、印度进入西藏。
北路主要靠马帮运输。每年农历九月至次年春天,藏族商人会开着商队去取山货和药材等。从西藏经阿洞子(今德钦县)到丽江以物易茶,或买“茶叶”。从下关、景东到思茅买茶后回到下关,大概20天,然后从下关到丽江,大概5天,再从丽江经阿东子、昌都到拉萨,大概80天。加工集散市场北移至下关、南移至佛海后,北路起点改为丽江,时间相应缩短,成为储存和销售紧俏茶叶的主要运输路线。
南路主要是将勐海的车车(今景洪)、佛海(今勐海)、南桥(今勐遮)等地出产的茶叶集中,加工成紧实茶(在义乌、江城加工的饼茶,经老挝、越南转运到香港、南洋进行海外销售),由马帮南运至罗达出境,再转运到缅甸景东瑞阳,然后上交。在西藏采购运输后,最终进入西藏。相对来说,北路的形成时间比较短,自从昆明恒盛公司在勐海设厂加工收购紧俏茶叶以来。
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加强传统的从丽江到西藏的直接通道外,还发展了从丽江到西藏的直接通道
紧实茶只是普洱茶成品中的一种。茶的紧形本来是没有柄的心形。根据历史上记载的运输路线,不难发现,茶叶在入藏之前基本都是靠牲畜运输,路途遥远,所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运输。另外,当时使用的包装是竹篮、竹笋、竹丝、棕(麻)绳等简单材料。坚固性差,在运输过程中经常损坏。因此,茶叶容易受潮而发霉。
茶商们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通过总结经验,在原来的心形上加了一个小把手,然后每七紧茶首尾相连,用糯笋叶包裹成净重5公斤的长管,再用丝丝扎牢。这样紧密的茶叶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空隙,有利于通风透气,降低了茶叶受潮发霉的可能性。此后,心形茶一直沿用到20世纪60年代。
五十年前,也就是1967年,交通运输业发展迅速,交通运输条件和路线发生了变化,运输距离和时间大大缩短。此外,随着机械加工的推广,经销售区域同意和“总公司”批准,心形紧压茶改为长方形砖形紧压茶。每块砖形茶叶净重250g,5块装一袋,用白纸包紧,用麻线扎紧,24块装一筐,净重30kg。将紧实的茶叶改成砖形,可以减小其体积,便于装卸和堆放,也适合机械加工压制,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茶叶生产工人的劳动强度。